体检正常为啥还得癌?肿瘤筛查盲区大揭秘
2025-02-17 14:49:47
体检正常为啥还得癌?肿瘤筛查盲区大揭秘
在大众的认知里,体检结果正常似乎就代表着身体无恙。然而,现实中却有不少人明明体检一切正常,没过多久却被诊断出癌症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今天,就来揭开肿瘤筛查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盲区。
常规体检项目,如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心电图等,主要是针对常见疾病和身体基本指标进行检测,对肿瘤的筛查存在一定局限性。比如,X光检查虽然能发现明显的肺部病变,但对于早期肺癌,尤其是小于1厘米的微小病灶,很容易漏诊。低剂量螺旋CT则对早期肺癌的筛查更为敏感,能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率。
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很多人认为的肿瘤筛查“利器”,但它并非万能。肿瘤标志物在一些炎症、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升高,而某些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却可能始终正常。比如,甲胎蛋白(AFP)常用于肝癌筛查,但部分肝癌患者的AFP水平并不升高。因此,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
胃镜和肠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,但很多人因为害怕痛苦而拒绝。早期消化道肿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等出现胃痛、便血、消瘦等症状时,病情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。无痛胃肠镜技术的出现,大大减轻了检查的不适感,建议40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、不良饮食习惯的人,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。
还有一些特殊人群,如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、有特定遗传基因突变的人群,普通体检的筛查力度远远不够,需要针对性地增加个性化筛查项目。
体检正常不代表没有患癌风险,了解肿瘤筛查的盲区,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,才能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关注健康,从科学的肿瘤筛查开始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